正常情况下,每人每天会掉 50-100 根头发,若连续 2-3 周掉发超 100 根(如梳头时梳齿缠满头发、洗头时盆里浮满头发、枕头缝里残留大量头发),或头皮出现明显 “秃斑”“发缝变宽”,就属于 “异常脱发”。
一、普遍:生活习惯 “踩雷”,短期脱发可逆
多数人短期掉发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,只要及时调整,3-6 个月内头发通常能恢复正常生长,属于 “可逆性脱发”。
1. 精神压力过载(“压力性脱发”)
原理:长期焦虑、紧张、熬夜(睡眠不足 6 小时),或突然经历重大情绪打击(如亲人离世、失业),会导致人体处于 “应激状态”—— 大脑释放大量皮质醇(压力激素),抑制毛囊活性,迫使原本处于 “生长期” 的头发提前进入 “休止期”,2-3 个月后就会出现明显掉发(即 “休止期脱发”)。
典型表现:掉发均匀分布(不会出现局部秃斑),洗头、梳头时头发大把脱落,伴随失眠、情绪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,头皮无明显不适(不红、不痒)。
常见人群:学生(备考压力)、上班族(加班熬夜)、产后妈妈(激素 + 育儿压力)。
2. 饮食 “缺营养”,毛囊 “没饭吃”
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,若长期饮食不均衡,会导致毛囊缺乏关键营养,进而影响头发生长,出现 “营养性脱发”。
核心缺素与表现:
缺蛋白质:头发变细、变软、易断(如头发轻轻一扯就断),伴随指甲变脆(指甲也含角蛋白),常见于长期节食减肥、素食者(未摄入足量豆类、蛋类)。
缺铁 / 贫血:头发干枯、无光泽,伴随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,女性因生理期失血,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脱发更常见。
缺维生素 B 族(尤其是 B7 生物素、B12):头发脱落增多,头皮易出油、瘙痒,常见于长期吃精制米面(缺乏 B 族)、素食者(B12 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)。
缺锌:头发稀疏,伴随头皮发红、头皮屑增多,甚至出现 “斑秃”(局部秃斑),常见于挑食、消化吸收差的人群。
3. 头发护理 “过度” 或 “错误”
频繁折腾头发,会直接损伤毛囊和毛鳞片,导致 “物理 / 化学性脱发”,尤其女性更易中招。
常见错误行为:
频繁烫染:每年烫染超 2 次,染发剂中的氨、过氧化氢,烫发剂中的巯基乙酸,会破坏毛鳞片结构,导致头发断裂。若染发剂接触头皮,还可能引发过敏,损伤毛囊。
错误洗护:用指甲抓挠头皮(会划伤头皮,引发感染)、用热水洗头(超过 40℃,会刺激头皮油脂分泌,破坏头皮屏障)、洗头后用力拉扯头发(用毛巾搓揉、梳子硬梳湿发 —— 湿发更脆弱,易断裂)。
长期扎过紧发型:长期扎高马尾、紧绷的丸子头,会对头皮产生 “牵拉性损伤”,导致 “牵引性脱发”,常见于额头、鬓角处头发变稀疏(俗称 “发际线后移”)。
二、女性需重点关注:激素变化导致的脱发
女性脱发多与 “雌激素波动” 相关,尤其以下 3 个特殊阶段,掉发会明显加重,通常是暂时的,但也可能发展为慢性问题。
1. 产后脱发(常见)
原理: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,会 “延长毛囊生长期”,让头发更浓密(很多孕妇会感觉孕期头发变多)。产后 1-3 个月,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,之前 “延迟脱落” 的头发会集中进入休止期,出现 “批量掉发”。
特点:产后 2-6 个月达到高峰,掉发集中在头顶、发缝处,通常持续 3-6 个月后自行缓解,无需特殊治疗(若超过 1 年未缓解,需排查是否合并贫血、压力大)。
2. 经期 / 更年期脱发
经期:部分女性经期前雌激素下降、雄激素相对升高,会刺激头皮油脂分泌,导致毛囊堵塞,出现短期掉发增多,经期结束后会恢复。
更年期:45-55 岁女性,卵巢功能衰退,雌激素水平持续下降,雄激素(女性体内也有少量)相对占优,会导致 “女性型脱发”—— 发缝逐渐变宽,头顶头发稀疏,但发际线通常不会后移(与男性脱发区分),且进程缓慢(可能持续 5-10 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