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突然痒 + 抓后起疙瘩”,可能是这 5 种情况
不同原因引发的 “痒和疙瘩”,在形态、伴随症状上有明显区别,可通过以下特点初步判断:
1. 急性荨麻疹(常见):疙瘩是 “风团”,来得快去得快
核心原因:接触过敏原(如食物、花粉、尘螨、昆虫叮咬)、感染(病毒 / 细菌)、冷热刺激或情绪紧张,导致皮肤黏膜暂时性充血,引发 “风团”。
典型表现:
疙瘩是 “扁平风团”:颜色发红或苍白,大小不一(小如米粒,大如手掌),形状不规则,抓挠后风团会融合成片,边界清晰;
发作快、消退快: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(不超过 24 小时)自行消退,消退后不留痕迹,但可能反复出现,伴随剧烈瘙痒;
可能累及全身:从四肢、躯干到面部都可能出现,严重时可能伴随眼睑、嘴唇肿胀(血管性水肿),甚至呼吸困难、头晕(需立即就医)。
2. 人工荨麻疹(皮肤划痕症):抓哪里,哪里起 “划痕疙瘩”
核心原因:皮肤对 “物理摩擦 / 压力” 敏感,抓挠、衣物摩擦、甚至用手指划过皮肤,都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,属于 “物理性荨麻疹” 的一种。
典型表现:
疙瘩是 “划痕状隆起”:抓过的地方会立刻出现一条红色隆起的 “划痕”,或围绕抓痕形成一圈风团,伴随瘙痒;
诱因明确:只在抓挠、摩擦后出现,不抓时基本无症状,疙瘩通常在 10-30 分钟内逐渐消退,无其他全身不适;
常见于敏感肌人群:多与皮肤屏障薄弱、免疫系统敏感相关,压力大、熬夜时可能加重。
3. 虫咬皮炎(丘疹性荨麻疹):疙瘩是 “小红包”,多在暴露部位
核心原因:被蚊虫(如跳蚤、螨虫、蚊子、臭虫)叮咬后,昆虫唾液中的毒素或过敏原刺激皮肤,引发局部炎症。
典型表现:
疙瘩是 “纺锤形小红包”:顶端可能有小水疱或红点(叮咬痕迹),质地偏硬,单个或成群分布,伴随明显瘙痒,抓挠后可能破溃、结痂;
好发部位明确:多在脚踝、小腿、手臂、腰部等暴露或易被蚊虫接触的部位,且同一环境下多人可能同时出现(比如家里有跳蚤,全家都可能被叮咬);
病程较长:疙瘩通常不会快速消退,可能持续 3-7 天,消退后可能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。
4. 接触性皮炎:疙瘩局限在 “接触部位”,与过敏原直接相关
核心原因:皮肤接触了刺激性物质(如洗涤剂、化妆品、金属饰品、衣物材质)或过敏原(如染发剂、植物汁液),引发局部急性炎症。
典型表现:
疙瘩形态多样:可能是红斑、丘疹、水疱,抓挠后可能融合成片,边界清晰,且与 “接触物形状一致”(比如戴项链后颈部出现环形疙瘩,穿袜子后脚踝出现带状疙瘩);
伴随症状:除了瘙痒,还可能有灼热感、刺痛感,若接触物刺激强(如强酸、强碱),可能快速出现水疱、渗液;
发作有时间关联:接触过敏原后几小时到 1-2 天内出现症状,避开接触物后,配合护理 1-2 周可逐渐缓解。
5. 毛囊炎:疙瘩是 “红色小丘疹”,抓后可能出脓点
核心原因:皮肤清洁不当、出汗多、抓挠导致毛囊破损,细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入侵毛囊,引发局部感染。
典型表现:
疙瘩是 “红色小丘疹”:顶端可能有白色或黄色脓点,单个分散或成群分布,伴随瘙痒或轻微刺痛,抓挠后脓点可能破溃、流出少量脓液;
好发部位:多在头皮、胸背、臀部、大腿等毛囊密集且易出汗的部位,夏季或运动后出汗多时常发作;
与抓挠的关系:抓挠会加重毛囊破损,导致感染扩散,使疙瘩增多,且消退后可能留下小痘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