荨麻疹(俗称 “风团”“风疹块”)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核心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一、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(风团),常伴随剧烈瘙痒,部分人还会出现血管性水肿(如眼睑、嘴唇、手脚肿胀)。其特点是 “来得快、去得快”,单个风团通常在数小时至 24 小时内自行消退,且不留痕迹,但容易反复出现,给日常生活带来明显困扰。<<<在线咨询
一、核心病因:免疫系统 “过度反应” 引发的过敏
荨麻疹的本质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导致血浆渗出形成风团,而这一过程主要由免疫系统的 “误判” 触发 —— 当身体接触到某些 “可疑物质”(过敏原)时,免疫系统将其当作 “有害物质”,释放出组胺等炎症介质,进而引发皮肤症状。
根据发病持续时间,荨麻疹可分为两类,诱因略有差异:
1. 急性荨麻疹(最常见,持续<6 周)
多由明确的 “外部诱因” 引发,常见过敏原包括:
食物及添加剂:海鲜(虾、蟹、贝类)、芒果、菠萝、坚果(花生、核桃)、牛奶、鸡蛋;食品添加剂(防腐剂、色素、甜味剂)。
吸入物:花粉(春季杨树、桦树,秋季豚草)、尘螨、霉菌孢子、动物皮屑(猫毛、狗毛)。
感染因素:病毒感染(如感冒、流感、水痘)、细菌感染(如扁桃体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)、寄生虫感染(如蛔虫)。
药物:抗生素(如青霉素、头孢)、退烧药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)、疫苗(如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)、造影剂(做 CT 时使用)。
物理刺激:少数人接触冷水、热水、压力(如紧身衣物勒压)、摩擦后会诱发,属于 “物理性荨麻疹” 的特殊类型。
2. 慢性荨麻疹(持续>6 周,易反复)
诱因更复杂,常与 “内在因素” 相关,部分人找不到明确过敏原:
自身免疫问题:最常见原因之一,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,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,引发慢性炎症。
慢性感染:长期隐匿性感染(如慢性扁桃体炎、牙周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)。
精神与内分泌因素:长期焦虑、压力大、熬夜、内分泌紊乱(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经期、更年期)可能诱发或加重。
其他:少数与遗传、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肝病)相关。
二、典型症状:风团 + 瘙痒,警惕 “严重型” 风险
1. 普通症状(多数人表现)
风团:突然出现,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(躯干、四肢、面部),大小从米粒到手掌不等,形状不规则(圆形、椭圆形或地图状),颜色为红色或苍白色,按压风团中心可褪色。
瘙痒:风团出现时伴随明显瘙痒,抓挠后可能导致风团增多、融合成片,形成更大的隆起。
暂时性:单个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(通常不超过 24 小时)自行消退,消退后皮肤恢复正常,无色素沉着或疤痕,但新的风团可能不断出现,形成 “此起彼伏” 的特点。
2. 需警惕的 “严重症状”(过敏性休克前兆)
少数急性荨麻疹可能伴随血管性水肿或 “过敏性休克”,属于急症,需立即就医:
血管性水肿:眼睑、口唇、舌头、咽喉、手脚突然肿胀,可能导致吞咽困难、声音嘶哑、呼吸困难。
全身症状:头晕、心慌、胸闷、恶心呕吐、腹痛、血压下降,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(过敏性休克),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。
三、如何诊断与治疗?关键是 “找诱因 + 控症状”
1. 诊断:明确类型,排查过敏原
医生问诊:通过询问发病时间、频率、接触史(食物、药物、环境)、伴随症状,初步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。
过敏原检测:
急性荨麻疹:若怀疑食物 / 吸入物过敏,可做 “皮肤点刺试验” 或 “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”(抽血),但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(并非所有阳性结果都是真正诱因)。
慢性荨麻疹:可能需要排查自身免疫(如甲状腺功能、抗核抗体检测)、慢性感染(如幽门螺杆菌检测、血常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