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敏性皮炎是皮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后,引发的炎症性皮肤反应,其本质是皮肤屏障受损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共同作用。导致该病的原因复杂,主要与外源性过敏原、皮肤自身状态及内在身体因素相关。
一、外源性过敏原:最直接的触发因素
外源性过敏原是引发过敏性皮炎的主要 “导火索”,皮肤接触后会直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,常见类型包括:
接触性过敏原:这类物质通过直接接触皮肤引发过敏,是最常见的诱因。比如金属制品(如镍、铬,常见于首饰、皮带扣、手表表带)、化妆品或护肤品中的成分(如香精、防腐剂、酒精、果酸)、洗涤剂(洗洁精、洗衣液、肥皂)、橡胶制品(手套、鞋材)、植物汁液(如芒果树汁、荨麻、漆树)等。部分人接触这些物质后,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皮肤发红、瘙痒、丘疹等症状。
吸入性过敏原:通过呼吸道吸入后,不仅可能引发呼吸道过敏,也可能间接影响皮肤状态,诱发过敏性皮炎。常见的有花粉、尘螨、宠物皮屑、霉菌孢子等,尤其在春季花粉季或潮湿环境中,这类过敏原浓度升高,易导致皮肤敏感人群出现症状反复。
食入性过敏原:通过饮食摄入的过敏原,会经消化系统吸收后引发全身免疫反应,进而表现在皮肤层面。常见的有海鲜(虾、蟹、贝类)、蛋类、牛奶、坚果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及含添加剂(防腐剂、色素)的加工食品。部分人食用后会出现皮肤瘙痒、红斑,甚至加重原有皮炎症状。
二、皮肤自身状态:屏障受损是重要前提
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,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,对外界过敏原的抵御能力会大幅下降,更易引发过敏性皮炎:
天生皮肤敏感:部分人属于敏感肌,皮肤角质层较薄,皮脂膜分泌不足,本身就存在屏障功能薄弱的问题,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差,即使接触少量温和的物质,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。
后天因素破坏屏障:长期过度清洁(如频繁用强皂基洁面、热水烫洗)、频繁去角质或刷酸、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、皮肤反复受摩擦或外伤等,都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和角质层,导致皮肤屏障受损。此时,过敏原和刺激物能轻易侵入皮肤内部,引发炎症反应。
皮肤干燥缺水:皮肤长期处于干燥状态,角质层含水量不足,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、屏障功能减弱,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升高。尤其在秋冬季节,气候干燥,若不及时保湿,皮肤更易受到过敏原影响,诱发过敏性皮炎。
三、内在身体因素:免疫系统与体质的影响
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与人体内在的免疫状态、体质密切相关,是免疫系统 “过度反应” 的结果:
免疫系统异常:正常情况下,免疫系统会精准识别并抵御真正的 “敌人”(如细菌、病毒),但过敏性皮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紊乱,会将原本对人体无害的物质(如花粉、尘螨)错误地当作 “入侵者”,进而启动防御机制,释放组胺、炎症因子等物质,导致皮肤出现红肿、瘙痒等炎症反应。
遗传因素:过敏性皮炎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,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皮炎、荨麻疹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,子女患病的概率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这种遗传主要体现在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上,属于体质的先天遗传特性。
身体状态波动:人体的身体状态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稳定性,进而诱发过敏性皮炎。比如长期熬夜、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让皮肤和免疫系统更易受外界刺激;精神压力过大、情绪焦虑或抑郁,会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免疫功能,加重过敏反应;此外,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,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,也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,增加过敏性皮炎的发病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