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拉色菌毛囊炎(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)是由真菌(马拉色菌)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,好发于胸背、肩颈等油脂分泌旺盛部位,表现为密集的半球形小丘疹(常带小白点),伴瘙痒,且容易反复。日常护理和习惯调整对控制病情、减少复发至关重要
清洁:“适度控油”,不破坏皮肤屏障
油脂过多会为马拉色菌提供 “养分”,但过度清洁会损伤皮肤屏障,反而加重感染,清洁需把握 “平衡”:
选对清洁产品:日常可用温和的氨基酸洗面奶或医生推荐的药用洗剂(如酮康唑洗剂,每周 2-3 次,代替普通沐浴露,涂抹后保留 3-5 分钟再冲洗,重点清洁胸背长痘部位);避免用皂基、强力去油沐浴露,或频繁使用磨砂膏、搓澡巾(会划伤毛囊,增加感染风险);
控制清洁频率:夏季或运动后出汗多,可每天洗 1 次澡;冬季或皮肤干燥时,2-3 天洗 1 次即可,避免 “一天洗多次” 导致皮肤干燥、屏障受损;
水温不宜过高:洗澡水温控制在 37-40℃(接近体温),过高的水温会刺激皮肤,加重瘙痒,还可能让毛囊扩张,利于真菌侵入。
穿着:选 “透气、宽松” 的衣物,减少闷热
马拉色菌喜欢 “温暖、潮湿、密闭” 的环境,衣物选择不当会加重局部环境适宜性:
材质优先 “纯棉”:避免穿化纤、聚酯纤维等不透气的面料,这类面料会阻碍皮肤呼吸,导致出汗后汗液无法及时挥发,让胸背处于闷热潮湿状态,加速真菌繁殖;
版型选 “宽松款”:不穿紧身 T 恤、紧身背心,尤其是运动时,宽松衣物能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,同时让空气流通,降低局部温度和湿度;
及时换洗衣物:出汗后(如运动后、夏季出汗多),要及时更换贴身衣物,且衣物需彻底清洗晾干(避免潮湿存放),清洗时可用热水(60℃以上)浸泡,能杀死衣物上残留的真菌。
环境:减少 “闷热潮湿”,降低真菌滋生条件
除了皮肤表面,生活环境的湿度、温度也会影响马拉色菌活性:
保持室内干燥通风:梅雨季节或南方潮湿地区,可使用除湿机(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50%-60%),避免室内长期潮湿;每天开窗通风 1-2 次,每次 30 分钟以上,减少空气中的真菌孢子;
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:如长时间待在暖气房、空调房(温度过高且不通风),或频繁蒸桑拿、泡热水澡(每次不超过 15 分钟),减少皮肤持续出汗和毛囊扩张;
注意贴身物品清洁:床单、被套、枕套每周清洗 1 次(用热水洗),毛巾、浴巾每天晾干,定期暴晒(紫外线能杀死真菌),避免长期潮湿的毛巾接触胸背皮肤。
饮食:“控糖控油”,减少真菌 “养分”
虽然饮食不直接导致马拉色菌感染,但高糖、高油食物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,为真菌提供 “食物”,还可能加重炎症:
少吃高糖食物:如奶茶、蛋糕、糖果、精制面包等,避免血糖波动刺激油脂分泌;
减少高油、辛辣食物:如油炸食品、火锅、辣椒、大蒜等,这类食物可能加重皮肤炎症,让瘙痒更明显;
多吃 “控脂、抗炎” 食物:如新鲜蔬菜(西兰花、菠菜)、水果(苹果、蓝莓)、优质蛋白(鸡蛋、瘦肉),帮助调节皮肤油脂,增强皮肤抵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