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手足癣

脚气的症状

  • 日期:2025-09-04
  • 文章来源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  • 咨询医生

脚气,医学上称为 “足癣”,是由皮肤癣菌(如红色毛癣菌、须癣毛癣菌等)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常见皮肤病,具有传染性。其症状因感染类型、感染部位及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,主要可分为水疱型、间擦糜烂型、鳞屑角化型三大类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混合型症状,同时伴随瘙痒、异味等典型表现。

一、按症状类型分类:三大典型表现

不同类型的脚气,症状集中的部位和形态差异明显,可通过以下特点初步判断:

1. 水疱型:好发于 “足底、足侧缘”,以 “水疱” 为核心

这是最易引发瘙痒的类型之一,尤其在夏季或潮湿环境下高发,常见于足底前半部分、脚趾侧面或边缘。

典型症状:

出现散在或群集的小水疱(直径约 1-3 毫米),水疱壁较厚、清澈透明,部分水疱可能融合成稍大的水疱。

水疱破裂后,会露出潮红的糜烂面,随后可能干燥结痂,伴随明显脱屑。

瘙痒剧烈,尤其在夜间或温度升高时(如穿鞋、泡脚后),抓挠后易继发细菌感染,出现红肿、疼痛甚至流脓。

2. 间擦糜烂型(浸渍糜烂型):好发于 “脚趾缝”,以 “潮湿糜烂” 为核心

多见于脚趾间(尤其第 3-4、4-5 趾缝),因脚趾缝长期潮湿、不透气,真菌易滋生,是脚气中较易继发感染的类型。

典型症状:

脚趾缝皮肤首先出现发白、变软、浸渍(像泡久了水的皮肤),表面容易剥脱,露出下方鲜红、糜烂的创面。

伴随明显渗液(轻微渗液或潮湿感),有特殊异味(因细菌分解分泌物产生)。

瘙痒与疼痛并存:糜烂面受刺激时会有灼痛感,同时真菌刺激引发瘙痒,抓挠后易导致感染扩散,甚至引发 “丹毒”(小腿红肿、疼痛、发热)。

3. 鳞屑角化型:好发于 “足跟、足底”,以 “干燥粗糙” 为核心

多见于冬季或皮肤干燥人群,病程较长,症状相对不明显,但易被忽视,常被误认为 “皮肤干燥”。

典型症状:

足底、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变得粗糙、增厚、干燥,表面覆盖大量白色或淡黄色鳞屑,鳞屑易脱落(脱屑后皮肤呈淡红色)。

严重时会出现皲裂(足跟或足底出现深浅不一的裂口),裂口深时会有疼痛感,行走时加重。

瘙痒较轻,甚至无明显瘙痒,仅在干燥脱屑明显时偶尔出现轻微痒感,因此常被延误治疗,导致病情长期反复。

二、脚气的共性伴随症状

无论哪种类型,脚气通常还会伴随以下共同表现,可作为辅助判断依据:

传染性:

真菌易通过接触传播,比如共用拖鞋、脚盆、毛巾后,可能导致家人感染。自身也可能扩散到手部(引发 “手癣”)、指甲(引发 “灰指甲 / 甲癣”)或腹股沟(引发 “股癣”)。

季节性加重:

夏季(高温潮湿)时,水疱型、间擦糜烂型症状会明显加重(真菌活跃)。冬季(干燥寒冷)时,鳞屑角化型的皲裂、干燥会更突出。

异味明显:

因真菌分解皮肤分泌物、汗液,加上脚趾缝潮湿易滋生细菌,多数脚气患者会出现足部异味,尤其在穿鞋后异味更明显。

看完本文后
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地址:惠州市惠城区麦地路41号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电话:0752-8833699
备案号: 粤ICP备2024249222号 版权所有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粤公网安备 44130202000910号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粤(L)广[2020]第05-28-015号
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