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过敏

过敏身上会出现什么症状

  • 日期:2025-09-12
  • 文章来源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  • 咨询医生

过敏是身体免疫系统对 “无害物质”(如花粉、食物、尘螨等)过度反应的结果,症状可轻可重,涉及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甚至全身,其中皮肤症状最直观常见,全身反应则需警惕危险情况。以下按 “症状发生部位” 分类,详细说明典型表现、常见诱因及注意要点:

一、最直观:皮肤过敏症状(占过敏反应的 80% 以上)

皮肤是过敏最易累及的部位,症状多样,多伴随瘙痒,不同类型的皮肤反应表现略有差异,可通过形态初步判断诱因:

1. 荨麻疹(风团、“风疙瘩”)

典型表现:

突然出现的红色或肤色 “肿块”(医学称 “风团”),大小不一(小如米粒,大如手掌),形状不规则(圆形、椭圆形或地图状),边界清晰,摸起来高于皮肤表面,瘙痒感强烈(越抓越痒,抓挠后风团可能连成大片);风团通常 “来得快、去得快”,一般数小时内消退,消退后皮肤不留痕迹,但可能反复出现(比如白天消了,晚上又长)。

常见诱因:

食物(海鲜、芒果、坚果、鸡蛋等)、药物(青霉素、头孢、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)、昆虫叮咬(蚊子、跳蚤、螨虫)、环境刺激(冷风、热水、压力摩擦)。

注意:若风团持续超过 24 小时不消退,或伴随疼痛,需警惕 “血管性水肿”(一种更严重的荨麻疹),可能累及眼睑、嘴唇、喉咙(导致呼吸困难),需及时就医。

2. 湿疹 / 特应性皮炎(红斑、丘疹、渗液)

典型表现:

初期是红色小丘疹,逐渐融合成红斑,表面可能出现水疱、渗液(流水),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;慢性期皮肤会变厚、粗糙、脱屑(像 “树皮” 样),瘙痒剧烈(尤其夜间加重,常抓得皮肤破损);好发于四肢屈侧(如胳膊肘、膝盖内侧)、颈部、躯干(胸背),对称分布,容易反复发作。

常见诱因:

遗传(有过敏家族史者更易患病)、环境过敏原(尘螨、花粉、宠物皮屑)、皮肤干燥(屏障受损)、接触刺激物(肥皂、化纤衣物、汗液)。

3. 接触性皮炎(边界清晰的红斑、丘疹)

典型表现:

症状只出现在 “接触过敏原的部位”,边界非常清晰(比如戴项链后脖子一圈发红,穿新袜子后脚踝处起疹);初期是红色小丘疹,严重时连成红斑、起水疱,瘙痒或灼热感明显,抓挠后可能破损、渗液;停止接触过敏原后,及时护理 1-2 周可逐渐消退。

常见诱因:

外用物品(化妆品、护肤品、染发剂、膏药、金属饰品如镍合金)、衣物材质(未清洗的新衣服残留甲醛、羊毛 / 化纤过敏)、环境接触(植物汁液如荨麻、漆树,动物毛发)。

4. 特应性湿疹(婴幼儿常见,成人也可发)

典型表现:

成人多发生在颈部、肘窝、腘窝(膝盖后方)及躯干,皮肤干燥、发红,覆盖细小脱屑,伴随阵发性瘙痒;婴幼儿则常见于面部、头皮、四肢,表现为红斑、丘疹,甚至渗液、结痂,哭闹时因瘙痒加重而烦躁。

常见诱因:

与 “特应性体质” 相关(常伴随过敏性鼻炎、哮喘),过敏原多为尘螨、牛奶蛋白、鸡蛋、花粉。

二、易被忽视:呼吸道过敏症状(常被误认 “感冒”)

呼吸道过敏多由吸入性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、宠物皮屑、霉菌孢子)引发,症状集中在鼻子、喉咙、肺部,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,可通过 “是否反复、持续时间” 区分:

1. 过敏性鼻炎(鼻子症状为主)

典型表现:

鼻子:阵发性打喷嚏(一次打 3-5 个甚至更多)、流清水样鼻涕(量多,擦不完)、鼻塞(单侧或双侧,夜间加重影响睡眠)、鼻子痒(忍不住揉鼻子,甚至揉得鼻尖发红);

眼睛:常伴随眼痒、流泪、眼睑红肿(医学称 “过敏性结膜炎”),和鼻炎症状同步出现。

常见诱因:

春季 / 秋季花粉(树木花粉、豚草花粉)、尘螨(床垫、沙发、地毯中)、宠物皮屑(猫毛、狗毛)、霉菌(潮湿环境如浴室、地下室)。

区分感冒:感冒多伴随咽痛、咳嗽、咳痰(黄色 / 绿色脓痰),症状持续 1-2 周;过敏性鼻炎无咽痛、脓痰,症状反复(接触过敏原就发作,脱离后缓解),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(如花粉季)。

2. 过敏性咳嗽 / 哮喘(肺部、喉咙症状)

典型表现:

过敏性咳嗽:多为 “干咳”,无痰或少量白色泡沫痰,咳嗽反复发作(比如夜间、清晨加重,或接触过敏原后突然咳嗽),不伴随发热、咽痛;

过敏性哮喘:除了咳嗽,还会出现胸闷、气短、喘息(呼吸时喉咙发出 “哨笛音” 或 “喉鸣”),严重时甚至呼吸困难(需用力喘气,嘴唇发紫),属于急症,需立即就医。

常见诱因:

尘螨、花粉、霉菌、动物皮屑、冷空气、烟雾(二手烟、油烟)、刺激性气味(香水、消毒剂)。

看完本文后
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地址:惠州市惠城区麦地路41号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电话:0752-8833699
备案号: 粤ICP备2024249222号 版权所有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粤公网安备 44130202000910号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粤(L)广[2020]第05-28-015号
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