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青春痘

脸上长痘痘是因为什么

  • 日期:2025-09-06
  • 文章来源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  • 咨询医生

脸上长痘痘(医学上称为 “痤疮”)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,多发于青少年及年轻成人,其成因并非单一因素,而是遗传、激素、皮肤油脂分泌、毛囊角化、细菌感染、炎症反应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以下从核心病理机制和常见诱发因素两方面,详细解析痘痘的成因:

一、核心病理机制:毛囊皮脂腺的 “恶性循环”

痘痘的本质是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后,引发细菌感染和炎症。这一过程主要分为 4 个关键步骤,环环相扣形成 “恶性循环”:

1. 激素水平波动:油脂分泌的 “调控开关”

体内雄激素(如睾酮,男女体内均存在,男性含量更高)是驱动油脂分泌的核心因素:

青春期、女性生理期 / 孕期 / 更年期、压力过大(促使肾上腺分泌更多雄激素)时,雄激素水平升高,会刺激皮脂腺细胞增殖、活性增强,导致皮脂分泌量大幅增加(表现为 “油光满面”)。

皮脂本身是保护皮肤的物质,但过量分泌会为后续堵塞和感染埋下隐患。

2. 毛囊口角化异常:毛孔的 “隐形堵塞”

正常情况下,毛囊口的角质细胞会有序脱落,让皮脂顺利排出;但当角化异常时:

角质细胞脱落速度变慢、堆积在毛囊口,形成 “角质栓”(肉眼看可能是微小的 “闭口”),像 “盖子” 一样堵住毛孔。

过量分泌的皮脂无法排出,堆积在毛囊内,逐渐膨胀形成 “粉刺”(分为开口粉刺 “黑头” 和闭口粉刺 “白头”)—— 这是痘痘的早期形态。

3. 细菌感染:从 “堵塞” 到 “发炎” 的关键一步

毛囊内温暖、潮湿且富含皮脂的环境,恰好是痤疮丙酸杆菌(一种皮肤正常菌群,过量时致病)的 “温床”:

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,会分解皮脂中的成分(如甘油三酯),产生刺激性物质(如游离脂肪酸),刺激毛囊和周围皮肤组织。

细菌还会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,吸引炎症细胞聚集,导致毛囊出现红肿、疼痛 —— 此时粉刺会发展为 “炎性痘痘”(红色丘疹、脓疱),严重时甚至形成结节、囊肿。

4. 炎症反应:痘痘红肿、疼痛的 “直接原因”

无论是细菌刺激,还是毛囊破裂后内容物(皮脂、角质、细菌)刺激周围组织,都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:

局部血管扩张、充血,导致痘痘呈红色;炎症细胞浸润会导致痘痘肿胀、疼痛,甚至出现脓液(脓疱)。

若炎症持续加重,还可能破坏皮肤真皮层,留下痘印(红色痘印、褐色痘印)或痘坑(凹陷性疤痕)。

二、常见诱发因素:加重或诱发痘痘的 “推手”

除了核心病理机制,以下生活习惯、环境或身体状态的变化,会进一步刺激毛囊皮脂腺,诱发或加重痘痘:

1. 饮食因素:哪些食物可能 “火上浇油”?

高糖 / 高 GI 食物:如奶茶、蛋糕、糖果、精制米面(白米饭、白面包)。这类食物会快速升高血糖,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进而间接促进雄激素释放,加重皮脂分泌和毛囊角化(即 “糖化反应” 诱发痘痘)。

高脂 / 油炸食物:如炸鸡、薯条、肥肉。过量脂肪摄入会增加皮脂合成的 “原料”,可能让皮肤更油,同时可能影响炎症水平。

乳制品(部分人群敏感):尤其是脱脂牛奶,有研究发现其含有的某些成分(如天然激素、蛋白质片段)可能刺激皮脂分泌,对敏感人群易诱发痘痘(全脂牛奶影响相对较小,个体差异较大)。

辛辣刺激食物:如辣椒、花椒、火锅。这类食物会刺激血管扩张,可能加重炎症反应,让已有的痘痘更红、更痛(但并非直接致痘原因,敏感人群需注意)。

2. 生活习惯:这些 “小细节” 可能藏着致痘风险

清洁不当或过度清洁:

清洁不足:油脂、灰尘、化妆品残留堆积在皮肤表面,会堵塞毛孔,加重粉刺;

过度清洁:频繁用强力去油洗面奶、刷酸或磨砂膏,会破坏皮肤屏障,导致皮肤干燥、敏感,反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 “补偿”,形成 “越洗越油、越油越痘” 的循环。

作息紊乱与压力:

长期熬夜(凌晨 12 点后入睡)会打乱内分泌节律,导致激素失衡(如皮质醇升高),刺激皮脂分泌,同时降低皮肤免疫力,让细菌更容易繁殖。

长期精神压力大(如学业、工作压力)会通过 “神经 - 内分泌 - 免疫” 轴影响皮肤,同样可能诱发激素波动和炎症反应。

化妆品 / 护肤品使用不当:

使用油腻、厚重、致痘性强的产品:如过于滋润的面霜、防水型粉底、遮瑕膏,若清洁不彻底,易堵塞毛孔;

频繁使用粉质化妆品(如散粉、蜜粉),颗粒可能残留毛囊口,加重角化异常。

看完本文后
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地址:惠州市惠城区麦地路41号
惠州广肤皮肤专科电话:0752-8833699
备案号: 粤ICP备2024249222号 版权所有:惠州广肤皮肤专科
粤公网安备 44130202000910号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粤(L)广[2020]第05-28-015号
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