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上长的 “癣” 在医学上多属于皮肤癣菌病,是由红色毛癣菌、须癣毛癣菌等真菌(俗称 “皮肤癣菌”)感染皮肤表皮引起的疾病,具有传染性,且与环境潮湿、皮肤屏障受损、接触感染源密切相关,具体原因、类型及应对方式如下:<<<在线咨询
一、核心原因:皮肤癣菌感染 + 适宜繁殖环境
皮肤癣菌无法穿透皮肤真皮层,主要在表皮角质层内生长繁殖,其代谢产物会刺激皮肤引发炎症,而以下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:
1. 直接 / 间接接触感染源(主要途径)
直接接触:与患有皮肤癣菌病的人(如家人有脚气、手癣)或动物(如猫、狗感染 “猫癣”“狗癣”)直接接触,真菌会通过皮肤摩擦沾染到身上。比如抱了患猫癣的宠物后,手臂、躯干可能出现癣斑;和有体癣的人共用毛巾、贴身穿的衣物,也会直接感染。
间接接触: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物品,如公共浴室的拖鞋、健身房的瑜伽垫、酒店的床单、理发店的剪刀等,真菌可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天至数周,接触后可能附着在皮肤表面,伺机入侵。
2. 皮肤状态为真菌 “创造条件”
皮肤屏障受损:皮肤有伤口(如抓伤、擦伤)、干燥脱屑,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导致皮肤变薄时,表皮的保护作用减弱,真菌更容易穿透角质层,引发感染。
潮湿闷热环境: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(最适温度 22-30℃,湿度 75% 以上),夏季、出汗多(如运动后不及时换衣服)、长期穿不透气的化纤衣物,会让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,为真菌繁殖提供 “温床”,尤其腹股沟、腋窝、大腿内侧等褶皱部位更易发病。
3. 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概率
长期熬夜、精神压力大、患有糖尿病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(如激素),或老年人、婴幼儿(免疫力较弱),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,即使接触少量真菌,也可能引发感染,且感染后更难治愈,易反复发作。
二、身上长癣的常见类型:不同部位症状有差异
皮肤癣菌感染可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,表现各有特点,可通过部位和皮疹形态初步判断:
1. 体癣:躯干、四肢常见,环状红斑是典型标志
好发部位:除头皮、手足、腹股沟外的躯干、四肢皮肤,尤其腰腹部、上臂外侧。
典型症状:初期是红色小丘疹或斑疹,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半环状红斑,边界清晰,边缘隆起(像 “地图” 的边界),上面覆盖细小鳞屑,瘙痒明显;抓挠后边缘可能出现新的小丘疹,形成 “圈状扩大” 的特征,中央皮肤可逐渐恢复正常颜色,或留下轻微色素沉着。
常见诱因:接触脚气患者的袜子、拖鞋后未洗手就触摸身体;夏季穿紧身不透气衣物,出汗后未及时清洁。
2. 股癣:腹股沟、大腿内侧专属,易因摩擦加重
好发部位:腹股沟(大腿根)、会阴部、臀部,男性因局部出汗多、摩擦频繁更常见。
典型症状:和体癣类似,初期是淡红色斑,逐渐扩大成环状,边缘隆起伴鳞屑,瘙痒剧烈;因局部潮湿、反复摩擦,边缘可能出现水疱、糜烂,甚至因抓挠引发细菌感染,出现红肿、疼痛。
常见诱因:穿紧身牛仔裤、不透气的内裤;运动后不及时洗澡,汗液长时间滞留;与他人共用内裤、毛巾。
3. 花斑癣(汗斑):夏季高发,淡褐色 / 白色斑片
好发部位:胸背部、颈部、上臂等易出汗部位,青少年、体力劳动者多见。
典型症状:初期是黄豆大小的淡褐色或白色斑片,表面覆盖细小糠状鳞屑,边界不清,多分散分布或融合成大片;一般瘙痒轻微,或仅在出汗时感到轻微不适;夏季症状明显,冬季可能自行减轻,但次年易复发。
特殊点:由马拉色菌(一种真菌)感染引起,虽也叫 “癣”,但传染性比体癣、股癣弱,主要与自身出汗多、油脂分泌旺盛相关。
4. 手癣 / 足癣蔓延:从手脚 “扩散” 到身体
特点:若本身有脚气(足癣)或手癣,抓挠患处后,真菌会沾染到手指,再触摸身体其他部位(如躯干、手臂),就可能引发体癣,形成 “从手脚到身体” 的扩散。
典型表现:扩散部位的癣斑多在手指接触过的区域(如腰腹部、大腿),形态和体癣一致,且常伴随手脚的症状(如脚气的水疱、脱皮,手癣的角化增厚)。
三、和 “非真菌性皮肤病” 的区别:别把 “像癣的” 当成癣
身上的红斑、脱屑不一定都是真菌性的 “癣”,容易和以下皮肤病混淆,需注意区分,避免误治:
疾病类型
核心区别(与皮肤癣菌病对比)
典型表现差异
湿疹 / 皮炎
非真菌感染,无传染性;与过敏、刺激相关
红斑边界不清,可能有水疱、渗液,瘙痒无 “环状扩大” 特征
银屑病(牛皮癣)
自身免疫性疾病,无传染性;与遗传、免疫相关
红斑上覆盖厚厚的银白色鳞屑,刮除鳞屑后有出血点
玫瑰糠疹
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,无传染性;有 “母斑” 和 “子斑” 特征
初期先出现一个较大的椭圆形红斑(母斑),1-2 周后躯干出现多个小斑,呈 “圣诞树” 样分布
简单判断技巧:若红斑边界清晰、呈环状、边缘隆起有鳞屑,且瘙痒明显,尤其接触过癣病患者或宠物后出现,大概率是皮肤癣菌病;若红斑边界模糊、有渗液或厚鳞屑,需警惕其他皮肤病,建议就医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