疥疮是由疥螨(俗称 “疥虫”)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,核心症状围绕 “剧烈瘙痒、特征性皮疹” 展开,且具有 “夜间瘙痒加重、好发于皮肤褶皱处、传染性强” 的典型特点。
一、核心症状 1:剧烈瘙痒(夜间加重,影响睡眠)
瘙痒是疥疮最首要、最典型的症状,由疥螨在皮肤内挖掘隧道、产卵,以及其排泄物(粪便、分泌物)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,具有明显规律:
发作时间:白天瘙痒相对轻微,夜间(尤其入睡后 1-2 小时)会急剧加重—— 因夜间人体活动减少、注意力集中,且疥螨在温暖环境下(被窝内)活跃度升高,挖掘隧道和产卵更频繁,刺激更强。
瘙痒程度:瘙痒剧烈且持续,常让人不自觉抓挠,甚至抓破皮肤引发感染(如渗液、结痂、脓疱),形成 “瘙痒 - 抓挠 - 感染 - 更痒” 的恶性循环。
区别于普通过敏:普通过敏瘙痒多与接触过敏原相关,无明显 “夜间加重” 规律,而疥疮瘙痒的 “夜间特异性” 是重要鉴别点。
二、核心症状 2:特征性皮疹(形态多样,有诊断意义)
疥疮的皮疹由疥螨本身、其挖掘的 “隧道” 及免疫反应共同引起,形态多样,但存在 “特征性表现”,是诊断疥疮的关键依据:
1. 疥螨隧道(具诊断价值的皮疹)
形态:灰白色或浅黑色的 “细线状隧道”,长约 0.5-1 厘米,呈弯曲、微隆起状,一端可能有 1 个针尖大小的 “白色或淡黄色小丘疹”(疥螨隐藏在丘疹顶端),类似 “细线末端粘了一个小疙瘩”。
好发部位:多分布在手指缝、手腕屈侧、手掌边缘(尤其手指间第 2-4 指缝),因这些部位皮肤薄嫩,疥螨易挖掘隧道。
识别难度:隧道较细小,需在强光下仔细观察(或用放大镜),且易被抓挠破坏,需结合其他皮疹综合判断。
2. 丘疹与水疱(常见皮疹)
形态:
丘疹:淡红色或肤色的小丘疹,直径 1-2 毫米,圆形或椭圆形,散在分布或密集排列,表面光滑,无明显红肿。
水疱:透明或半透明的小水疱,直径 2-3 毫米,多单独存在,好发于手指缝、手掌、足底(尤其儿童或病情较重者),水疱内无脓液,破裂后仅少量清澈液体。
特点:丘疹和水疱多对称分布,且常围绕 “疥螨隧道” 周围出现,是疥螨刺激引发的局部免疫反应。
3. 抓痕与结痂(继发表现)
因剧烈瘙痒反复抓挠,皮肤会出现 “线状抓痕”(长短不一,伴随表皮破损),抓痕处若继发细菌感染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),会形成黄色结痂、小脓疱,甚至引发局部红肿、疼痛(称为 “继发性脓疱疮”)。
4. 结节(特殊表现,多见于男性)
部分患者(尤其男性、儿童或免疫力较低者)在阴囊、阴茎、腹股沟等部位会出现 “暗红色或褐色的结节”,直径 0.5-1 厘米,质地较硬,瘙痒剧烈且持续时间长(即使疥螨被杀灭,结节可能仍需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消退),称为 “疥疮结节”,是疥螨抗原引发的迟发性免疫反应。
三、核心症状 3:好发部位(集中在皮肤薄嫩、褶皱处)
疥螨偏好寄生在皮肤薄嫩、温暖、潮湿且易隐藏的部位,皮疹分布具有明显 “部位特异性”,而非全身随机出现,常见好发部位按频率排序:
手指缝、手腕屈侧(典型,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)。
手掌、足底、手指末端(尤其儿童,易出现水疱)。
腋窝、乳房下、腹股沟、外生殖器(成人多见,女性乳房下、男性阴囊易出现结节)。
肘窝、腘窝、腰部(皮肤褶皱处,易隐藏疥螨)。
面部、头皮(极少累及,仅婴幼儿、免疫力极低者或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)。
关键特点:疥疮皮疹 “很少累及面部、头皮和背部中央”,且多 “对称分布”(如左手手指缝有皮疹,右手对应部位也多有),这与其他皮肤病(如湿疹、荨麻疹)的 “全身泛发” 或 “单侧分布” 有明显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