痤疮(俗称“痘痘”)是常见的皮肤问题,而痘坑(即萎缩性瘢痕)是其顽固的后遗症之一。许多人误以为痘坑的形成仅与人为挤压有关,但事实上,即使不主动挤痘,皮肤仍可能留下凹陷性瘢痕。<<<在线咨询
一、炎症损伤的深度与强度
1.真皮层破坏
痘痘的本质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。当炎症反应剧烈(如结节、囊肿型痤疮),免疫细胞释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(MMPs)会降解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,导致皮肤结构塌陷,形成凹陷。
即使未人为挤压,深部炎症本身已造成不可逆损伤,类似“内部爆破”。
2.细胞修复失衡
炎症后期,成纤维细胞修复能力不足,新生胶原纤维排列紊乱,无法填补受损区域,形成萎缩性瘢痕(痘坑)。
二、痤疮类型与严重程度
1.囊肿/结节型痤疮
这类痤疮的炎症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脂肪层,如同“地下火山”,即使表面无破损,内部组织已广泛坏死。
即使不挤压,炎症消退后仍会遗留冰锥型或厢车型痘坑。
2.反复发作的炎症
同一部位多次发炎(如口周、下颌),导致“叠加损伤”,修复能力逐渐耗尽,形成凹陷。
三、个体易感性
1.瘢痕体质
基因(如TGF-β信号通路异常)导致胶原代谢失衡,轻微炎症即可引发异常修复,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瘢痕。
2.皮肤修复能力差
年龄增长、紫外线累积损伤或营养不良(如缺乏维生素C、锌),会削弱皮肤再生能力。
四、外部因素加剧损伤
1.紫外线照射
UVB破坏成纤维细胞功能,抑制胶原合成,使炎症后的修复“雪上加霜”。
2.不当护肤
使用酒精、皂基洁面或过度刷酸,进一步削弱屏障功能,延长炎症周期。
痘坑的形成是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,仅避免挤压并不足以完全预防,关键在于早期控制炎症,减少真皮损伤(避免紫外线、温和清洁),并在瘢痕初现时通过医学手段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