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形态的痘痘对应不同的病理阶段和诱因,只有先分清类型,才能针对性护理或治疗。医学上通常将痘痘(痤疮)分为非炎性痘痘和炎性痘痘两大类,每类下又有具体细分<<<在线咨询
一、非炎性痘痘:无红肿疼痛,核心是 “毛孔堵塞”
非炎性痘痘是痘痘的早期阶段,主要因皮脂、老废角质堆积堵塞毛囊口形成,无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,表现为 “不红、不痛、不肿”,常见两类:
1. 闭口粉刺(白头粉刺)
形态特征:皮肤表面凸起的 “白色小颗粒”,直径 1-2 毫米,摸起来硬实,无开口,挤压后可能挤出白色或淡黄色 “膏状物质”(皮脂和角质混合物)。
常见部位:额头、下巴、脸颊两侧(尤其颧骨下方),常成片出现,肉眼看可能不明显,但摸起来有粗糙感。
核心成因:毛囊口完全堵塞(角质细胞堆积过厚,皮脂无法排出),且堵塞处无细菌大量繁殖,因此无炎症。常见于皮肤干燥、频繁去角质(导致角质代谢紊乱)或使用厚重护肤品(如高油分面霜、防水粉底)的人群。
2. 开口粉刺(黑头粉刺)
形态特征:毛孔口张开,内有黑色或深褐色 “小点点”,摸起来有颗粒感,挤压后可挤出黑色 “硬栓”(皮脂、角质混合物氧化变黑形成),毛孔周围可能伴随轻微粗大。
常见部位:鼻子(尤其是鼻尖和鼻翼,即 “草莓鼻”)、额头、下巴,多分布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区域。
核心成因:毛囊口部分堵塞(角质堆积较松散,允许少量皮脂排出),但开口处的皮脂和角质暴露在空气中,被氧化后变黑。常与油脂分泌旺盛(如青春期、熬夜后)、清洁不彻底(灰尘、化妆品残留堵塞毛孔)相关。
二、炎性痘痘:红肿疼痛,核心是 “细菌感染 + 炎症”
非炎性痘痘若未及时改善,毛囊内会滋生痤疮丙酸杆菌,引发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,形成 “红、肿、痛” 的炎性痘痘,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类:
1. 炎性丘疹(红色小痘痘)
形态特征:红色凸起的小疙瘩,直径 2-5 毫米,摸起来较硬,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,无明显脓液,部分顶端可能有极细小的白色点(未成熟的脓头)。
常见部位:全脸均可出现,尤其脸颊、下巴(女性生理期前易集中在下巴),常分散或成簇生长。
核心成因:毛囊口堵塞后,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,分解皮脂产生 “游离脂肪酸”,刺激毛囊及周围皮肤引发炎症。诱因包括激素波动(如生理期、熬夜导致雄激素升高)、压力大(皮质醇升高加重炎症)、饮食辛辣高糖(刺激油脂分泌和炎症)。
2. 脓疱型痘痘(带脓头的痘痘)
形态特征:红色丘疹顶端出现 “白色或黄色脓头”,脓头饱满,直径 3-8 毫米,按压时疼痛明显,破裂后可能流出少量脓液,愈合后易留浅红色痘印。
常见部位:脸颊、下巴、额头,多单个或少数聚集出现,常由炎性丘疹发展而来。
核心成因:炎症进一步加重,毛囊内形成 “脓液”(白细胞吞噬细菌后形成的分泌物)。多与细菌感染加重(如挤压丘疹导致细菌扩散)、皮肤屏障受损(易受外界细菌侵袭)相关。
3. 结节 / 囊肿型痘痘(深层硬疙瘩,易留疤)
形态特征:
结节型:皮肤下深层的 “硬疙瘩”,直径 5-10 毫米,颜色暗红或紫红,摸起来坚硬,按压时疼痛剧烈,无明显开口,不易破溃。
囊肿型:比结节更柔软,皮肤表面凸起明显,可能伴随肿胀,内部有脓液或积液,破溃后易流出浓稠液体,愈合后极易留凹陷性疤痕(痘坑)或增生性疤痕。
常见部位:脸颊两侧、下巴、太阳穴,多单个出现,病程较长(数周甚至数月不消退)。
核心成因:炎症深入皮肤深层(真皮层),毛囊和皮脂腺结构被严重破坏,形成 “深层感染灶”。常与遗传(皮脂腺敏感)、长期激素紊乱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、反复挤压痘痘(导致炎症扩散至深层)相关,属于重度痤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