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、复发性、炎症性皮肤病,临床表现为红斑、鳞屑和皮肤增厚,发病率约为2%-3%。作为一种非传染性但影响深远的疾病,银屑病不仅对患者生理健康造成困扰,更因其可见的皮损特征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。<<<在线咨询
一、病因与发病机制
银屑病的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研究表明,约30%的患者有家族史,目前已发现多个易感基因位点(如HLA-Cw6、IL23R等)与疾病发生相关。在免疫学机制方面,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IL-17、IL-22等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起核心作用,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(表皮更替周期从正常的28天缩短至3-4天)和真皮血管新生。
环境诱因包括感染(特别是链球菌性咽炎)、精神压力、创伤(Koebner现象)、吸烟、酒精摄入及某些药物(如β受体阻滞剂、锂剂)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约30%的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银屑病关节炎,提示这是一种系统性炎症疾病。
二、临床表现与分型
根据皮损特征,银屑病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:
寻常型银屑病(占90%以上):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,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,好发于四肢伸侧、头皮和腰骶部。刮除鳞屑后可出现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。
点滴状银屑病: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,皮损呈直径0.3-1cm的雨滴状斑丘疹,常继发于链球菌感染。
脓疱型银屑病: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,后者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,需紧急处理。
红皮病型银屑病: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、脱屑,属于重症需住院治疗。
关节病型银屑病:表现为关节肿胀、疼痛,可导致关节畸形。
三、银屑病患者的“多维困扰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