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风吹就起荨麻疹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,通常指的是物理性荨麻疹中的一种,即寒冷性荨麻疹(Cold Urticaria),或者更广义地指皮肤对外界刺激(包括风、冷空气、摩擦等)的敏感反应。
这里我们主要解释寒冷性荨麻疹以及其他可能与“风吹就起”相关的物理性荨麻疹类型:
1. 寒冷性荨麻疹
这是符合“风吹就起荨麻疹”描述的类型。
原因: 皮肤暴露于冷空气、冷水、冷物体后,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和瘙痒。风,特别是寒风,就是一种常见的诱发因素。
机制: 当皮肤接触到低温刺激时,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,导致血管扩张,通透性增加,从而引起局部皮肤潮红、水肿形成风团。
表现: 通常在接触冷刺激数分钟内出现红斑和风团,多发生在暴露部位(如面部、手、腿等),也可能在全身。伴有剧烈瘙痒。在重新进入温暖环境后,症状会逐渐消退。
严重情况: 少数患者在全身大面积暴露于冷刺激(如跳入冷水)时,可能引起全身性反应,如血压下降、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,非常危险。
诊断: 典型的诊断方法是“冰块试验”,将冰块放置在皮肤上5-10分钟,移开后在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红斑和风团。
2. 皮肤划痕症
虽然不直接是“风吹”,但有时风吹过皮肤的轻微摩擦也可能诱发,或者说这类皮肤非常敏感。
原因: 皮肤受到轻微的划痕、摩擦、压力后,沿着划痕方向出现条索状风团和红晕。<<<在线咨询
机制: 皮肤机械刺激直接或间接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,释放组胺。
表现: 用指甲或钝物划过皮肤后,在几分钟内出现红色条状隆起,伴有瘙痒。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内消退。
与“风吹”的关系: 如果风吹的力度足以造成皮肤的轻微摩擦(例如,当风沙大、风力强劲时,或者衣物在风中对皮肤产生反复摩擦),理论上也有可能诱发。但更典型的诱发是抓挠、衣物摩擦、背包带等。
3. 其他可能间接相关的物理性荨麻疹:
胆碱能性荨麻疹: 这种荨麻疹是由体温升高引起(如运动、情绪激动、热水澡、辛辣食物),出汗是主要诱因。虽然不是直接“风吹”,但如果剧烈运动后出汗再被风吹,可能导致体表温度快速下降,这与寒冷性荨麻疹的触发机制有重叠。但其核心是体温升高。
压力性荨麻疹: 皮肤持续受压后出现风团。与风吹关系不大,除非风力大到能造成持续性压力。
为什么会这样?—— 机制总览
这些物理性荨麻疹的共同特点是,它们都是由非免疫因素(物理刺激,而非过敏原)直接或间接激活皮肤的肥大细胞,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、白三烯等炎症介质。
组胺的作用: 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症状的关键物质。它能引起小血管扩张,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,从而形成皮肤水肿(风团)。同时,组胺还会刺激神经末梢,引起剧烈瘙痒。